树神低语时,石斛未凋零:阿章守护的曼佤火种
在西双版纳的曼佤老寨,大榕树的根须仿佛还在传递着565年前的枪声,屋檐的石斛花痕尚未褪尽。阿章——这位衣绣蜡烛的布朗老人,用48年光阴拨亮渐暗的文化火种。他口中的树神会“开枪”吓退敌军,深山的石斛花是少女成年的信物,而荷花池的陷落,竟因一块未分出的麂子肉……当年轻人说着汉语走向远方,阿章躬身守护的,不仅是记忆,更是曼佤跳动的心脏。

No.1 神树:根脉藏枪护寨安
在曼佤老寨的心脏地带,屹立着一片根脉盘结的榕树林——如今的“五连榕”。但在阿章低沉的讲述里,时间被拨回了565年前的冷兵器时代。那时的寨子,常陷于部落纷争的阴影。当别的寨子来攻打村庄的时候,榕树就会发出刀枪碰撞的声音,震慑住来犯之敌,护佑村寨平安。自此,这棵会“开枪”的榕树,便成了曼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树神”,不仅是出寨门时的守护者,更是村民精神世界里的支柱。
为了供奉这份神恩,先民们曾以珍贵的公羊献祭。然而,历史的脚本总是充满转折。大约445年前,在一次用残疾公羊进行的祭祀后,发生了令人不安的“神迹”——那只本应献祭的羊,竟离奇地“飞”回了村民的阳台。“老人们觉得,这是树神的‘胃口’变大了,变得难以掌控,”阿章解释道。这场风波,让村民对祭祀的敬畏中掺杂了不安,最终促使他们摒弃了活牲献祭的古老仪式,转而以朴素的米谷、稻粒和沙子来表达心意。人与神树的关系,在敬畏与自省中悄然重塑。
岁月流转,榕树的身姿也在时光中悄然变化。曾经象征着完整与力量的“五连榕”,在文革动荡的岁月里倾塌了一棵,留下如今相依的四棵。这形态的转化,非但没有削弱它的意义,反倒在村民的集体叙事中,被淬炼出更深沉的寓意。根根相连、枝干相扶的形态,在阿章和族人的眼中,化作了曼佤老寨团结精神的生动图腾。“就像我们手拉着手,”阿章描述着盘根错节的树根说,“五连榕的存在,就是我们村子矛盾少、人心齐的榜样。”这棵曾发出战争警报的神树,历经自然的变迁与祭祀的变革,最终在族人的集体记忆中,沉淀为一份关于根脉相连、守望相助的永恒寓言。
No.2 石斛:花信初开成人礼
根据阿章的叙述:在曼佤老寨,一个布朗少女的成年,并非由年龄的刻度决定,而是等待森林深处的一次寻觅与馈赠。阿章讲述的古老仪式里,怀揣心意的少年们会深入雨林,寻找那生长在高树之上、极其珍稀的野生石斛花。当少女在成人礼上、从少年手中接过这朵带着露珠与勇气的花时,她便正式接过了成年的徽章。“哪怕她16岁了,”阿章强调道,“没接过石斛花,就相当于还没有成年。”这朵深山之花,是布朗族青春最庄重也最浪漫的“证书”。
这份庄重,曾不止于瞬间的仪式,更深深烙印在曼佤的日常风景里。阿章的目光掠过村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以前的老房子,黑瓦的屋檐上,家家户户都长着石斛花。”那曾是布朗族身份无声的宣告,是石斛文化在建筑上的永恒绽放。然而,1999年,一场商业的潮汐涌入了宁静的村寨。药材商人开出的价码,让许多家庭在生活的压力下做出了艰难的选择——采下承载文化的花朵,换成了维系生计的钞票。“经济开支让石斛花变少了,”玉帕的转述平静却沉重。如今,那些精美的花朵只在少数幸存的角落里,诉说着消逝的屋檐上的春天。
No.3 五戒:星火微言传家久
阿章的智慧,不仅源于48载的山寨岁月,更深深植根于他11年研习的布朗族典籍。他缓缓讲述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荡起守护伦理的涟漪:一位含辛茹苦养育七个女儿的寡妇,在丈夫离世后,面对女儿的叛逆与村寨的疏离,深感无力。于是,她开始虔诚地学习布朗族的伦理核心——“五戒”。她不再是生活的挣扎者,却成为了以身作则的灯塔:持戒修身,不沾烟酒,严守道德。这份无声的坚持,最终感化了最小的女儿,并通过她,如星火般点亮了其他姐妹的心。这位寡妇,从生活的泥泞中站起,成为了村寨敬仰的道德楷模。正是这个故事,让年轻的阿章立下了守护与传承民族伦理的终生志愿。
这“五戒”并非遥不可及的教条,而是融入曼佤人血脉的日常准则:
一戒杀生:敬畏生命,在特定的日子(每月8号、15号)严格禁绝伤害任何生灵,哪怕微小如蚁。
二戒偷窃:守护诚信,即便是小卖部老板娘多找的几块钱,也定要主动退还。
三戒失贞:珍视家庭,恪守婚恋的忠诚与庄重。
四戒欺诈:秉持诚实,明知前方有险(如毒蛇)却不提醒他人,等同说谎。
五戒酗酒:保持清醒,杜绝醉酒失德与一切毒害。
对于村寨的长者,这份道德修为的要求则更为精深,演化出“八戒”。它在五戒的基石上,增添了关乎岁月沉淀与处世智慧的戒律。其中最为阿章所看重,也直言在村寨生活中运用最广的,便是那一个“忍”字。“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脾气,”阿章语重心长,“更要学会倾听家人的话,倾听外人的声音。”这个“忍”字,是化解矛盾的良方,是维系和谐的纽带,更是阿章眼中,历经沧桑后应修得的人生真言。
从那位用五戒重塑家庭的寡妇,到阿章向年轻一代阐释的戒律与忍耐,布朗族的伦理体系并非冰冷的规条,而是一簇由故事点燃、在日常生活与代际对话中不断传递、不断拨亮的温暖火种。
No.4 沉湖:龙影残章遗古音
曼佤老寨的传说,不仅回荡在榕树的根须间,更沉潜于三公里外那片静谧的荷花池水之下。阿章指向远方,讲述着典籍记载的沉痛往事:古寨的先民因一次对孤寡的刻薄——未将猎获的麂子肉分予一位带着幼女的寡妇——而招致天谴。一夜之间,整个村寨轰然陷落,化为碧波荡漾的湖泊。唯有那寡妇所居之地,奇迹般留存,化作如今矗立于湖心的神圣佛塔(经后世重修),成为慈悲在灾难中不灭的孤岛,也诉说着不公带来的永恒警示。
这池陷落的湖水,在曼佤的口述史中,始终缭绕着龙的影子。当问及孩童口中“打雷是龙在打架、下雨是龙在洗澡”的神话时,阿章讲述了寨中老一辈人的传说:寨子底下藏有龙,下大雨的时候可以望见一条或两条龙在云间翻滚。这些见证,与陷湖故事中的龙影记载交织,共同编织成曼佤的神话经纬。对阿章而言,龙并非虚幻的符号,而是深植于族群集体记忆中的、为自然现象赋予神性解释的古老叙事——“就像经文里写的,龙一直在那儿,守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
记录陷湖传说、村寨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老傣文,如今在寨中,仅有如阿章这般阅历深厚的老人尚能书写释读。“家里有些长辈会说(老傣文),但像我们的话,不会说”,玉帕的坦言道出了文化传承的困境——承载着曼佤独特记忆的文字,正随着老一辈的离去,化作无人能解的“残章”。但布朗弹唱的乐声与独特编织的白棉布包等作为幸存的非遗项目,仍在节日或聚会中倔强发声,是文化尚存的脉搏。
佛塔静立湖心,龙影偶现云端,它们诉说着曼佤的古老灵魂。但阿章深知,比守护传说更迫切的,是拾起那正在断裂的生活技艺之“纹”与承载历史的文字之“章”。布朗弹唱的乐音能否持续?老傣文的意义能否传承?这一个个问号,正是阿章躬身守护的“文化火种”在现实风雨中摇曳时,发出的无声叩问。
No.5 烛火:薪光递手照后人
阿章衣襟绣一烛,以“照亮别人”为使命,微芒照人, 以布朗语轻叩古调,将曼佤传说一寸寸擦亮;石斛可售,榕木枯荣,而他唇齿间的星火长明。阿章以生命为蜡,悄悄把下一捧火,递到孩子掌心。
最后更新时间:2025/9/1
作者:刘秋红 杨雨婷 杨雨婷 徐勋甜
图片: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
审核:李雪垠
编辑:赵汝琪、陶静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