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三)| 《汉声》悠长探古韵 龙舞翩跹续新篇:汉声乡土调研与草把龙项目工作坊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声音虽不张扬,却能穿越时光成为历史的回响;有些身影虽不显赫,却在默默耕耘中守护着文化的根脉。《汉声》便是这样一位守护者。五十多年来,它如同一位执着的拾荒者,在民间文化的田野里,精心收集、整理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瑰宝。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拙朴的惠山泥人,从质朴的油盐酱醋到灵动的民间歌谣,汉声杂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让那些沉睡在民间的文化宝藏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有幸邀请到曾在《汉声》工作的一位资深编辑罗龙吉老师,来到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与社团的同学们分享汉声多年来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化的历程。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我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汉声初探

分享伊始,我们在罗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汉声》纪录片。片中细述出版社发展历程,秉承文化之韵,传递智慧之光。汉声起初的创始人,犹如在茫茫书海中点亮灯塔的勇者,以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踏上了探寻与守护的征途。他们的每一步都踏着对民族记忆的深情回望,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对文化根脉的执着追寻。

同学们无不感慨万千,有的被汉声创始人的坚持与勇气深深打动,

有的则对汉声在文化探索道路上的执着与奉献心生敬佩。我们共同认识到,汉声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书籍中的知识,更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追求。

汉声,以书为舟,渡人至智慧彼岸,实为出版界之佼佼者。

 

1974年时的“汉声四君子”

左起:姚孟嘉、奚松、黄永松、吴美云。

考工法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证《汉声》杂志考证的工艺准确无误,汉声总结了自己的“考工法则”:

《汉声》始终以四法十四则为标准,敢想敢做、脚踏实地,拯救数十种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长期收集并建立起“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

为了此次惠州草把龙调研,农耕小子们也针对考工法则深入展开了学习讨论,将“体、用、造、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草把龙文化传承注入生生活力。

 

思考时刻

为了深化草把龙与每个人的切实联系,加深我们的个人感悟,罗老师引导我们针对“草把龙调研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你最想在其中做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了思考与讨论。

同学发言摘录

查舜奡: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首先我对传统工艺非常有兴趣,也希望能够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借助非遗的热度,利用草把龙进行在地资源的创作,产生共鸣,追寻父辈的记忆。

余佳琪:草把龙不仅是民间游戏或生活仪式,也是人际关系的重新链接。在以往的课程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对文化的模糊认同。但在提炼共同价值时仍有失语。草把龙究竟由谁传承?为什么要传承?为什么由我们传承?为什么我们能传承?

 

同学们的思考简单记录截图

大概念归纳调研问题

如果把众多调研学科的主题比作繁星点点,那么大概念就是聚合器,将散落的知识点汇聚成璀璨的星河,在大概念归纳法的帮助下,农耕小子们三两成群动用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就“传承与创新”、“教育创新”、”合作“等大概念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调研问题。

“‘编龙’本身重要吗?这种‘编’的技艺是否可以被‘拼积木’式的方法替代?”“如何通过视听语言展示蔡家草把龙与惠州草把龙的共性与个性?”“时代的进步,草把龙会彻底消亡吗?什么技术手段能切实帮助传播草把龙?”

众多问题交织,纷纭灵感碰撞,汇成了惠州草把龙之行的坚实力量。

 

问题记录

小剧场—角色扮演

在“思考时刻”之后,佳琪学姐抛出的问题“如果蔡家草把龙的传承已经消失,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再传承,状元小学的传承又有何种意义?——对于已经消失的非遗技艺/乡村文化我们是否要传承?地方性知识的传承需要进行前期的筛选与提炼,如何筛选?”启发我们进入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小剧场角色扮演。

在这个环节中,罗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挑战:“假如你是校长,你会如何决定是否要继续传承草把龙?”将草把龙的存在置于一种“危险境地”,小校长们又将作何选择。

有的同学眼中闪烁着对草把龙不灭的热情,“作为校长,肩上扛着的不仅是知识的重量,更是文化的血脉草把龙,不仅仅是一种跃动在田野间的民间艺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孩子们心中那颗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与敬畏的种子的土壤,是无形的力量”

也有同学心中带着几分现实的考量与犹豫,“传承之路并非坦途,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资源,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一次重大考验,师资的短缺、场地的限制,如同冬日里的寒风,让人不禁颤抖,若盲目追求传承之名,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否会得不偿失”

大家各抒己见,有的以深情呼唤文化的根与魂,有的则以理性剖析现实的困境与挑战。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草把龙传承的讨论,更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对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如何和谐共生的探索,正如状元小学周校长所言,“即使草把龙真的不在蔡家存在了,他们依然会传承。因为龙的精神本身是无影无形的,草把龙的传承也是‘人人放光彩’中十分重要的载体”。

小剧场落下帷幕,但我们的思考,却如同被春风唤醒的种子,在心田悄然生根发芽,等待着绽放的那一刻,让文化的花朵,在教育的田野上绚丽绽放。

 

轻松一刻—美哉汉字

午休时刻,罗老师带着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着《汉声》出版的《美哉汉字》,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每一个字的由来,每一个笔画的意义,仿佛这些汉字是他多年的老友,每一处细节都了然于心。

而当我们跟随他的指引,翻开书页时,才发现汉字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彩,也更直观地体会到了《汉声》文化传承的魅力。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内涵,美在传承。”

上卷为“设计卷”,详细介绍了美术字的历史源流,并将古今美术字分为八大类:填加字、添饰字、组画成字、组字成画、巧借笔画、嵌画字、复合字和板书。

下卷为“意匠卷”,从考古、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美术调查等角度,探讨了民间传统美术字设计的意匠之美。

比如苏轼的《晚眺》。据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辽的使者抵达京都后以能诗自夸,神宗就命大诗人苏轼为其馆伴。辽使以诗诘问苏轼,苏轼就说:“能写诗是易事,能解诗才是难事。”于是提笔作《晚眺》:这十二字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了,不知所云,这时才知小巫见了大巫,自此不再谈诗。此诗三字一句,“以意写图,使人自悟”。

 

成长感悟

在沉浸于《汉声》深厚文化底蕴的旅程中,我们仿佛穿越了一条由无数民间瑰宝铺就的时光隧道,深切地感受到了艺术本身的力量与传承文化的坚守所带来的震撼与启迪。

艺术,是时光的低语,是岁月的馈赠,它以其独有的方式,静静地诉说着人类的故事,描绘着情感的波澜。汉声杂志中的每一幅剪纸、每一个泥人,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这些艺术作品,穿越历史的长河,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回归。这便是艺术本身的力量,超越时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