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讲堂第十讲回顾】刘刚 :城市化进程中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与教育传承

12月16日乡村振兴大讲堂第十讲——《城市化进程中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与教育传承》在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如期举行。本期大讲堂特邀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馆长刘刚先生做主题分享,讲述城市化进程中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对农耕文化保护的影响,探讨教育与农耕文化传承的关系。讲堂还邀请了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社会美育中心主任李雪垠老师作为对话嘉宾与刘馆长进行对话,讨论农耕馆面对城市化困境的生存方式。

下午三点半,讲堂准时开始。刘刚馆长从当天气温骤降作为开场,如果在北方就会有炕或暖气,面对气温变化,南北方在地域上呈现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农耕文化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人们的思想理念、生活状态、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巴渝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农耕文化的生态智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形无形的历史遗存正在逐渐消亡,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近年来,多个中央文件把“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列为国家文化发展重要战略工程。刘刚馆长先描述了城市化进程前后巴渝农耕馆的变化。随后,他讲述了农耕馆创建的渊源。面对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刘馆长的父亲刘映升老人,作为一位乡村教师,他深感到一种抢救巴渝农耕文化、传承耕读文明,以使其不至湮没于历史的责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倾尽余生力量和一家人在自建的家庭农场基础上创建了原生态公益性民办乡土博物馆。

接着,刘馆长介绍了农耕馆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农耕文化挖掘保护的一系列举措,包括抢救家乡历史遗存、口述史调研、复原传统手工艺“蔡家草把龙”并成功申报非遗、传承北碚蔡家民俗“中秋橙香会”、创作一千多首乡土诗歌、手绘家乡地图、举办重庆爱故乡论坛、长年与国际国内院校交流合作、与西南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创建等。在介绍乡土诗歌创作时,刘馆长表示,我们要把没有生命的文物变成有生命的历史。在介绍西南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创建时,他表示,要做到馆校联动,多元赋能,实现社会化在地化学习与体制内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知识的实践生成与素养培育,为人才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时空支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谈到教育创新活态传承农耕文化时,刘馆长对多年来农耕馆与全国十佳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北碚区兼善文化课堂”携手在川渝城乡社区开展各种类型农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进行了介绍。

刘馆长的讲述淳朴,举例贴切。全场在观众的掌声中,迎来了李雪垠老师与刘刚馆长的对话。对于“面对城市化困境,农耕馆该如何生存”这一问题,刘馆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顺其自然,我们会努力把它办得更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告诉大家,传承农耕文化的意义何在,我们不遗余力地抢救家乡的历史文化以及保留这个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对于全社会的意义何在?留给大家去思考……”刘馆长说。

本次乡村振兴大讲堂由重庆日报和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主办,由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重庆日报智库和西南大学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承办,是一个乡村振兴话题交流和案例分享平台,旨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乡村振兴前沿思考和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营造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本期讲堂可在重庆日报全媒体平台收看。


最近更新时间:

作者:王丽舒 摄影:重庆日报 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

审核:李雪垠 编辑:姚堰缤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