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屏南(二)|“弱鸟先飞——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屏南实践”文化沙龙纪实

2023年11月16日,福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福建屏南政协原主席周芬芳女士作客兼善文化沙龙,在谷家文创共享空间给大家分享“文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屏南探索与实践”,取得圆满成功。沙龙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张海燕教授、教育学部李雪垠老师和农学与科技学院张赛老师作为与谈人,共同参与交流讨论。开放时代杂志社社长殷俊、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以及西南大学部分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随着乡村建设事业的推进,福建屏南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从一间房到一片院落,从一个村到一片村庄,唤醒村民自觉、集聚社会关注,挖掘文化价值,乡村资源在保护、开发和利用上积累了不少经验,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周主席用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结合的方式,对屏南运用文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详细讲述。她如数家珍,介绍了屏南当地各个村落特色鲜明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分享了当地在把握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之后打通偏远山村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人流,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探索形成“党委政府+能人(艺术家)+古村+村民+互联网”的屏南模式的艰辛历程,真正做到了屏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

交流讨论环节,潘家恩教授和三位与谈人分别发表了感想。潘教授总结了三个“新”——新时代、新坐标、新可能,将屏南乡村振兴的经验进行了拓展延伸。张赛老师强调要厚植乡土情怀,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的振兴。李雪垠老师对话现场听众,提出“作为学者和学生,我们要向周女士学习,发现真实的乡村,面对真实的问题,做出真实的回应”。张海燕老师则寄语当代大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发展,把学问扎扎实实地做在祖国大地上。

汲取智慧清泉,启迪未来之路。作为来自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子,余佳琪从自身专业出发,以教育学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于屏南乡村振兴的经验的看法,同时特别谈到屏南通过艺术对残疾人的帮扶,让她深刻感受到审美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唤醒与改变。

最后,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鸣鸣教授从周主席的优秀个人品质入手,鼓励大家在整个乡村振兴的宏观进程中,找到个人的角色定位,制定总体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交流中,周教授还特别提到“北碚之父”、著名爱国企业家卢作孚先生,并强调我们要向卢作孚先生学习,扎实自身本领,厚植乡土情怀,真正为乡村的发展、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正如潘家恩教授所言:“周鸣鸣教授是我的引路人,每次看到她,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因为我们常怀对乡村的热忱之心,所以我们一次次相遇。”

勇于尝试,弱鸟先飞。福建屏南通过“艺”想天开的方式,发展文化创意创业,促进文创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文创扶贫脱贫和农村经济转型,使之成为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最终实现农民在生活上富裕、在精神上富足,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新可能。希望有更多山村借鉴屏南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文化赋能,成为一只只翱翔在天的“靓鸟”。

艺术唤醒乡土,文化激活古村,屏南的成功案例与实践经验也为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的行动贡献了屏南智慧,对于社团的发展大有裨益。


最后更新时间:2025/8/27

作者:陶静阳 卢依林 摄影:刘懋兴

审核:李雪垠 编辑:姚堰缤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