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
七声一均,鼓点频催;人生悲喜,永无终止。
为支持宣传优秀电影,呼吁社会关注乡村发展,发现社会问题,面向乡村生活,投身乡村建设,2023年10月17日晚,电影《七声》放映交流会在西南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802含弘报告厅举行。围绕影片主题,导演韩君倩与教育学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卢作孚研究中心、雨僧讲坛、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及西南大学各学院200余名师生等共同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电影《七声》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华瑞影业(天津)有限公司、北京百年好合国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从筹资到拍摄再到发行,电影《七声》历经风雨,坚守始终,至此与西南大学的观众们共享余音绕梁。
观影会间,我们的思绪随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毛果”来到江南餐馆参加社会实践,与来自乡村的打工妹“阿霞”展开冷暖悲欢的众生相。影片“接地气”的精彩剧情与温婉的苏州美景相映衬,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影片中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令在场观众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思绪万千、时而潸然泪下,而影片背后所揭露的,城市化高度发展下乡村凋敝、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保障等社会问题,也时刻刺激着我们对乡村与教育的敏锐神经。
创作谈伊始,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社会美育中心主任李雪垠老师发表致辞,国家一级导演韩君倩从灵感来源、选题选景、拍摄感悟、共克时艰等多个角度分享了电影《七声》的来之不易及其充满色彩背景的创作之路,表达了她“只有走进乡村,才能读懂乡村;只有读懂乡村,才能读懂中国”的价值直觉。
第四次观影的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从有角度、有温度、有厚度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影《七声》的闪光点,并以研究者的视角劝勉师生回归乡村,扎根乡村,脚踏实地做学问。随后,韩君倩导演又从独特性和切题性两个方面补充到电影《七声》的定题由来——小人物的微弱之声汇聚而成的时代强音。
满鬟白丝的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鸣鸣教授回忆起过往走乡、串乡的知青岁月,潸然泪下。她指出卢作孚的理想是复兴民族大业,而乡村之广大,乡村之深远,仍在等待着有志青年们的遇见与看见。
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正青教授就电影《七声》中城市化、工业化变革时代下的烟火人情,鼓舞教育者们不被时代裹挟,立足田野与生活,寻找教育的真正所在。
嘉宾的感悟分享将会谈推向高潮,在场观众也纷纷举手,向韩君倩导演及电影《七声》制作团队表示诚挚感谢,踊跃分享自己对电影《七声》的解读与精神共鸣。
来自教育学部的同学分享,电影《七声》在观众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乡村振兴的种子,而“我们有希望,乡村就有希望”;
来自国家治理学院的同学分享,将电影《七声》与哲学理论相结合,感悟我们应该向上走出下沉的“洞穴”,主动寻找并发现真实的乡村;
来自新闻传媒学院的同学分享,电影《七声》是场思想碰撞的“进修课堂”,电影的意义也正在于“让我们看见那些不曾被看见的人、让我们听见那些不曾被听见的声音”。
李劲佚同学真挚对话韩君倩导演,在电影商业化的趋势下,能够看到如此平淡真实,启发思考,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七声》实属不易,而对于韩君倩导演来说,不计人力物力、时间金钱成本,始终坚持关注作为社会基石与脊梁的广大劳动者与奋斗者的背后动力,一言以蔽之——是她“身为艺术工作者的直觉与责任”。
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馆长刘刚用标准的重庆乡音,表达了与电影《七声》中四川打工小妹“阿霞”的灵魂纠缠,他说,“阿霞”是乡村人民优良传统精神的生动写照,她忠义、智慧、诚信、善良、勤俭、勇敢,而现如今的“阿霞”也有着诸如农耕社的“毛果”们的守望相助,抒发了有这样一群乡村的坚守者与反哺者存在,乡愁终会迈向乡建的美好展望。
最后,自始至终坚守幕后的制片人和摄影师代表电影《七声》制作团队发表感言,能够将乡村的故事讲给社会听,让中国乡村的未来为更多的人所看见、所认同,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和音凝聚,韵律悠长;乡歌流转,扬声四方;乡村建设结硕果,乡夜霞色染天光。
青矜之志,履践致远,乡村天地青年大有可为,西南大学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的“毛果”们也将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涌流,乡愁终将迈向乡建一线行动。
最新更改时间:2025/8/27
作者:张梓天 摄影:张诺诺 查舜奡 卢依林
审核:李雪垠 编辑:姚堰缤
发表回复